纪录片|《時間的玫瑰——孟小冬》,窥探民国名媛的人生
图片
孟小冬,是民国名媛之一。孟小冬的戏装照在泛黄的报纸上依然明艳动人。那对微微上挑的丹凤眼,仿佛能穿透时光,将民国上海滩的鎏金岁月轻轻抖落在看客眼前。她总爱在扮完杜丽娘后,用浸着残妆的绢帕拭汗,胭脂混着汗珠在绢上洇开,像极了霞飞路上被霓虹染透的夜雾。梅兰芳第一次在后台见到她时,她正对着斑驳的镜子卸去满头珠翠。发髻将散未散之际,几缕青丝垂在耳畔,衬得那截脖颈愈发瓷白。'孟姑娘的《游园惊梦》,倒比真牡丹还多三分魂魄。'他说话时,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折扇的象牙骨。后来人们都说,这把扇子终究没能隔开两颗相撞的星辰。战火逼近上海那年,她在卡尔登戏院连演七场《生死恨》。最后那夜空袭警报骤响,戏园子里的水晶吊灯晃得人睁不开眼。孟小冬踩着三寸高的厚底靴,在满场奔逃的观众里站成孤岛。她突然想起十六岁那年,师父用戒尺点着戏本说:'唱戏的魂儿,得比炮弹落得快。'鎏金话筒架轰然倒地时,她正唱到'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'。鎏金话筒架轰然倒地时,她正唱到'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'。硝烟漫进戏园子的刹那,孟小冬反将水袖甩得更开,胭脂残妆在镁光灯下凝成血色的釉。台下奔逃的脚步声与防空警报混作一团,唯有她清越的嗓音刺破混沌:'四大皆空相,江水汩汩淌——'三个月后,香港半岛酒店的留声机里飘着这支曲。梅兰芳摩挲着报纸上模糊的剧照,油墨印着的卡尔登戏院已成废墟。侍应生送来冰镇酸梅汤,玻璃杯外壁的水珠滚落,像极了那夜孟小冬鬓角坠下的汗。他忽然记起她总说戏服里要缝暗袋,如今才明白,那暗袋装的不只是救急的仁丹,更是一个角儿随时赴死的决绝。1943年深秋,重庆的防空洞里传来幽咽胡琴声。难民堆里有个穿阴丹士林布旗袍的女人,正教孩子们用碎瓷片敲《夜深沉》的板眼。她转身时,后颈露出半枚朱砂痣——当年上海小报曾津津乐道,说这颗痣缀在孟小冬雪肤上,'好比白绫子落了一粒相思豆'。此刻洞顶渗下的污水浸透她的布鞋,那些关于鎏金岁月的记忆,都成了她教孩子们咬字时用的'喷口'。戏台终究比战场辽阔。当孟小冬在香港重披戏装那日,太平山下的霓虹尚未苏醒。她对着化妆镜勾眉,手腕悬得比年轻时更稳。窗外有轮船鸣笛,恍若当年卡尔登戏院倒塌前,最后一声穿云裂石的叫板。图片
【素材来源网络,以供学习之用,侵删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